不少广西人提起它配资门户导航,总会联想到“13个充电宝”的说法——意思是南宁发展全靠虹吸周边13个地级市的资源。
这种声音的背后,藏着广西各地对资源分配的争议,也折射出这个沿海省份在经济发展中的困境。
企业总部的迁移,是争议的焦点之一。玉林人至今记得,曾是当地工业骄傲的玉柴集团——这家内燃机行业的龙头企业,技术实力在全国都赫赫有名,堪称玉林的“地标”,最终将总部搬到了南宁。
这一搬,不仅让玉林的工业门面瞬间黯淡,也让“南宁吸血”的说法更有了底气。
展开剩余74%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柳州:曾经撑起当地卷烟产业半壁江山的广西卷烟总厂,2006年资产重组为广西中烟工业公司后,总部直接落户南宁。
2007年,作为大西南重要铁路枢纽的柳州铁路局也迁至南宁,更名为南宁铁路局,掌管着6000多公里铁路运输业务,资产超3000亿元,员工达6.5万人。
这一连串变动,让柳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大幅下降,而南宁则借此奠定了全区铁路核心的地位。
人才的流向,进一步加剧了“虹吸”的印象。南宁坐拥广西唯一的211高校广西大学,本地年轻人若不想出省,大多会优先选择留在南宁。
加上作为首府,在城市基建、配套设施和就业机会上的天然优势,它对其他地级市的人才吸引力远超同级城市。
比如桂林、梧州的年轻人,毕业后更愿意去南宁找工作;河池、百色的技术人才,也常被南宁的企业高薪挖走。
这种人才集中,虽然让南宁的人口和产业活力不断提升,却也让周边城市陷入“留不住人”的尴尬。
但深究下去,“吸血”争议的本质,其实是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下的无奈选择。
作为沿海省份,广西的经济总量长期在全国排名靠后,家底薄、资源有限,很难同时撑起多个城市的快速发展。
这种情况下,“集中资源发展省会”成了不少欠发达省份的共同选择——就像用火车头带动整列车厢,先让南宁跑起来,再辐射周边。
最近刚开工的平陆运河,就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。这条总投资727亿元的“黄金水道”,从南宁横州平塘村直通钦州北部湾港,全长134公里,上连长江经济带,下接东盟自贸区,堪称打通广西发展的“任督二脉”。
建成后,万吨货轮可直达北部湾港,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,还能让南宁成为连接内陆与东盟的枢纽城市。这样的大项目,显然需要举全省之力推进,也必然会让资源向南宁及沿线倾斜。
其实,类似的争议在很多省份都出现过,成都、武汉等强省会城市都曾被指责“虹吸周边”。但从结果看,强省会的崛起往往能带动全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活力。
对广西来说,南宁的发展或许不是“吸血”,而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,不得不走的一条“先富带后富”的路径。
平陆运河的开工,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——当南宁真正成为连接内外的枢纽,它吸引的资源或许能反哺周边,让整个广西在对接东盟的机遇中实现突破。
至于“充电宝”的争议配资门户导航,或许要等到广西经济真正腾飞的那天,才能有更客观的答案。
发布于:河南省灵菲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